在激光打标中,材料预处理的核心目的是优化材料表面状态,减少激光作用时的热损伤、提升打标清晰度或稳定性。具体措施需结合材料类型(金属、塑料、陶瓷等)和打标需求(如精细度、对比度)来选择,常见措施如下:
一、表面清洁处理:去除干扰层,避免热损伤集中
材料表面的油污、灰尘、氧化层、涂层等杂质,会导致激光能量吸收不均(部分杂质可能强烈吸收激光导致局部过热,或反射激光导致能量浪费),进而引发打标区域边缘碳化、鼓包,或标记模糊。因此,清洁表面是最基础的预处理步骤,具体方法根据杂质类型选择:
-
去除油污 / 灰尘:
- 用无水乙醇、异丙醇等挥发性溶剂擦拭表面(适合金属、塑料等耐溶剂材料),避免残留液体影响打标;
- 对精密零件(如电子元件、医疗器械),可采用超声波清洗(搭配中性清洗剂),彻底去除缝隙中的油污和微粒;
- 简单场景下,用干净的无尘布(避免纤维残留)直接擦拭即可。
-
去除氧化层 / 锈迹(针对金属):
- 轻度氧化层(如铝、铜表面的自然氧化膜):用细砂纸(800-1200 目)轻轻打磨,或用稀盐酸、柠檬酸溶液短暂浸泡(需控制时间,避免腐蚀基材),后用清水冲洗并干燥;
- 重度锈迹:先通过机械抛光(如布轮抛光)去除锈层,再进行表面钝化(如涂覆薄层钝化剂),防止二次氧化(钝化层需薄且均匀,避免影响激光吸收)。
-
去除表面涂层 / 薄膜(如塑料、皮革):
- 若材料表面有无需保留的涂层(如保护膜、印刷层),可通过手撕(针对可剥离薄膜)、刀片轻刮(避免划伤基材)或低温烘烤(使涂层软化后脱落)去除;
- 对薄涂层(如喷漆层),也可先用低功率激光预扫描 “剥离”(但需提前测试,避免损伤基材)。
二、表面粗糙度调整:优化激光能量吸收与散热
材料表面粗糙度(光滑度)会影响激光的反射 / 散射比例:过于光滑的表面(如镜面金属)会反射大量激光,导致能量利用率低,需更高功率才能打标,易引发热积累;过于粗糙的表面(如喷砂金属)虽能增强激光吸收,但可能导致标记边缘模糊(激光散射不均)。因此,需通过预处理调整粗糙度,匹配打标需求:
-
针对光滑表面(需增强激光吸收):
- 喷砂处理:用金刚砂、玻璃珠等磨料通过高压气流喷射材料表面,形成均匀的微小凹坑(粗糙度 Ra 控制在 1-3μm 为宜),增加激光散射和吸收面积(适合金属、陶瓷等硬脆材料);
- 化学蚀刻:用弱腐蚀性溶液(如金属用三氯化铁溶液,塑料用氢氟酸稀释液)在表面蚀刻微小纹理,既增强吸收,又可通过纹理设计提升打标对比度(需控制蚀刻深度,避免过度破坏基材)。
-
针对粗糙表面(需提升打标精细度):
- 机械抛光:用抛光膏(如金属用氧化铬抛光膏,塑料用羊毛抛光轮)打磨表面,降低粗糙度(Ra≤0.8μm),减少激光散射,使能量更集中(适合精细打标场景,如珠宝刻字、电子元件编号);
- 涂层填充:对表面孔隙较多的材料(如木材、石材),可先涂覆薄层透明树脂(如环氧树脂),填补孔隙后打磨平整,避免激光作用时孔隙内空气受热膨胀导致表面鼓泡。
三、表面改性处理:引入 “吸收层” 或 “隔热层”,定向调控热作用
若材料本身对激光吸收率低(如铜、铝等高反金属)或耐热性差(如 PP、PE 等塑料),直接打标易出现 “打不上去” 或 “过热碳化”,可通过表面改性引入中间层,优化激光能量利用或隔离热量:
-
涂覆激光吸收涂层:
- 在材料表面均匀涂覆一层高吸收率的辅助涂层(如黑色墨水、碳粉浆、专用激光打标辅助液),涂层会优先吸收激光能量并快速升温,通过热传导或化学反应(如涂层碳化、气化)形成标记,而基材因未直接吸收大量激光,热损伤大幅减少(适合高反金属、透明材料);
- 示例:透明塑料(如 PET)打标时,先喷一层白色吸收涂层,激光照射后涂层受热变色,基材几乎无损伤;铜表面涂覆石墨粉(擦拭均匀),可提升激光吸收率,降低打标功率。
-
表面钝化 / 镀膜(针对金属):
- 对易氧化的金属(如不锈钢、钛合金),打标前进行钝化处理(如电化学钝化),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(如 Cr₂O₃、TiO₂),该膜层耐热性强,可减少打标时基材的氧化和热扩散;
- 对需要高对比度标记的金属,可预先镀一层薄金属膜(如镀金、镀镍),激光打标时通过 “去除镀层” 或 “改变镀层颜色” 形成标记(镀层厚度通常<1μm,避免影响基材性能),且镀层导热性低,可减少热量向基材传递。
-
低温预处理(针对热敏材料):
- 对塑料(如 PVC)、橡胶、纸张等耐热性差的材料,可在打标前进行低温处理(如用干冰或液氮短暂冷却表面,温度控制在 - 10~0℃),降低材料的热变形温度,减少激光作用时的熔化、碳化(需注意:低温不能导致材料脆化开裂,需提前测试冷却时间)。
四、材料内部应力消除:避免热作用引发变形开裂
部分材料(如金属板材、陶瓷、玻璃)在加工过程中(如轧制、铸造、切割)会残留内部应力,激光打标时局部受热会导致应力释放,引发材料变形、开裂(尤其是厚板或脆性材料)。因此,对这类材料需提前进行 “应力消除” 预处理:
-
退火处理(针对金属 / 陶瓷):
- 将材料放入退火炉中,缓慢升温至特定温度(如金属通常为 0.5-0.7 倍熔点温度,陶瓷根据成分调整),保温一段时间(如 1-3 小时),再缓慢冷却(避免快速降温重新产生应力),通过原子扩散消除内部应力;
- 示例:不锈钢薄板打标前,经 300-400℃低温退火,可有效减少打标后边缘翘曲。
-
时效处理(针对合金材料):
- 对铝合金、铜合金等时效强化型材料,通过自然时效(室温下放置数日至数周)或人工时效(加热至 100-200℃保温),使内部组织稳定,减少应力集中(适合精密零件,如航空航天用铝合金构件)。
-
预拉伸处理(针对塑料 / 薄膜):
- 塑料或薄膜材料(如 PET 薄膜)若存在拉伸应力,打标时受热易收缩变形,可在打标前通过机械拉伸装置 “反向预拉伸”(控制拉伸量<5%),抵消内部应力,打标后恢复稳定状态。
五、其他针对性预处理(按材料类型)
不同材料的特性差异大,需结合其固有属性设计预处理方案,以下是几类常见材料的针对性措施:
-
塑料 / 高分子材料:
- 若材料含水分(如尼龙、ABS),打标时水分受热汽化会导致表面鼓泡,需提前干燥(如 60-80℃烘箱烘烤 2-4 小时);
- 对透明塑料(如 PMMA),可在表面用激光预刻微小 “定位槽”(低功率、高速度),后续打标时激光能量在槽内集中,减少表面反射。
-
木材 / 皮革等天然材料:
- 木材表面若含油脂(如松木),需先脱脂(用乙醇擦拭或 50-60℃烘烤),避免打标时油脂碳化发黑;
- 皮革(尤其是植鞣革)可先进行 “鞣制后整理”(如涂覆少量皮革护理油),使表面更均匀,减少打标时的色差。
-
陶瓷 / 玻璃等硬脆材料:
- 玻璃表面易产生微裂纹,打标前可进行 “抛光后退火”(先机械抛光去除裂纹,再 200-300℃低温退火),增强表面强度,避免打标时裂纹扩展;
- 陶瓷表面可涂覆薄层硅烷偶联剂,改善激光作用时的能量传递均匀性,减少局部过热导致的崩边。
总结:预处理的核心原则
材料预处理的关键是 “针对性优化”—— 先明确材料的短板(如高反射、易氧化、耐热差、应力大等),再选择对应措施(清洁、调粗糙度、改性、消应力等),最终目标是:
- 让激光能量均匀被目标区域吸收(减少反射 / 散射);
- 降低材料对热的敏感性(如通过清洁避免局部过热,通过消应力避免变形);
- 不破坏材料本身的性能(如预处理步骤需温和,避免腐蚀、脆化基材)。

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公司联系,电话:13580828702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