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制激光打标过程中的热传递路径,核心是通过优化热量产生的空间分布、引导热量的扩散方向、加速目标区域热量消散,减少热量向非标记区域(如基材内部、精密结构)的无序传递,从而降低热影响区(HAZ)、避免材料变形或性能损伤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实现:
激光是热的 “源头”,其能量输出的时空特性直接决定热量的初始分布 —— 通过调整参数让热量集中在标记区域,减少向周围的 “无效传递”,是控制热传递路径的基础。
激光打标(尤其是金属、陶瓷等硬材料)多采用脉冲激光,脉冲的宽度、频率、峰值功率直接影响热量的 “作用时长” 和 “瞬时强度”,进而控制热传导的 “时间窗口”:
- 缩短脉冲宽度(脉宽):
脉冲宽度是激光单次作用于材料的时间(如纳秒级 10⁻⁹s、皮秒级 10⁻¹²s)。短脉宽激光(如皮秒、飞秒)能在极短时间内将能量注入材料表面(标记区域),此时热量还未通过热传导扩散到周围基材(热传导的时间尺度通常是微秒级以上),就已完成标记(如烧蚀、相变)。
例:纳秒激光打标不锈钢时,脉宽 100ns 可能导致热量向表面下 5μm 扩散;而皮秒激光(脉宽 10ps)的热量扩散深度可控制在 1μm 以内,热传递路径被严格限制在标记表层。
- 优化脉冲频率(重复频率):
频率需与扫描速度匹配,避免 “热量叠加”。若频率过高(如超过 1MHz)且扫描速度慢,相邻脉冲的热量会在同一区域累积,导致热量向周围扩散路径变长(如从标记点向四周形成 “热晕”);若频率过低,需提高单脉冲能量才能保证标记清晰度,反而可能因单次能量过高导致局部过热。
经验原则:对薄材或精密件(如 PCB 板、电子陶瓷),优先选择 “高频率 + 低单脉冲能量”(如 500kHz+0.1mJ),让热量分散在多个脉冲中,避免单点热量集中;对厚材(如厚钢板),可适当降低频率(如 100kHz),保证能量穿透的同时控制脉冲间隔,减少热叠加。
- 提升峰值功率(降低平均功率):
峰值功率 = 单脉冲能量 / 脉宽,在单脉冲能量不变时,缩短脉宽可提升峰值功率。高峰值功率能快速击穿材料表面(如金属氧化层),让能量集中作用于标记区;而降低平均功率(减少单位时间内的总能量输入)可避免整体热积累,限制热量向基材深层传递。
激光光斑的大小、形状、能量分布决定热量在材料表面的 “初始覆盖范围”—— 让能量仅集中在需要标记的区域,可从源头切断向非标记区的热传递路径:
- 缩小光斑尺寸:
光斑越小(如通过聚焦镜将光斑直径从 100μm 缩小至 30μm),能量密度越高(相同功率下,能量密度与光斑面积成反比),可实现 “局部微区加热”,热量仅在光斑覆盖的小区域内产生,减少向周围的扩散(如打标精密电子元件的引脚时,小光斑可避免热量传到芯片本体)。
- 选择 “平顶光束” 而非 “高斯光束”:
高斯光束的能量分布是 “中心强、边缘弱”,中心区域易因能量过高产生过热,热量会向边缘 “梯度扩散”;而平顶光束(通过光束整形器实现)能量分布均匀,标记区域内各点热量一致,避免局部高温导致的 “热失控扩散”(如塑料打标时,平顶光束可减少因中心过热导致的材料碳化蔓延)。
- 局部能量聚焦(动态光斑调整):
通过振镜或动态聚焦系统,仅在 “需标记的图案区域” 输出激光(如打标文字时,激光仅作用于文字笔画,不照射空白区域),避免激光能量无差别作用于材料表面 —— 空白区域无热量产生,自然切断了向这些区域的热传递路径。
即使热量已产生,也可通过外部冷却手段 “强制改变热传递方向”—— 让热量优先向冷却介质(而非基材内部)传递,减少热量在材料中的滞留与扩散。
通过冷却介质与材料表面 / 背面接触,构建 “高导热路径”,让标记区产生的热量快速通过冷却介质散去(而非向材料内部传导):
- 背面水冷 / 风冷:
对薄板材料(如不锈钢箔、铜片)或需保护表面的零件,可在材料背面贴合水冷板(如铜制水冷块,内部通循环冷水)或风冷嘴(吹低温气流)。标记时,表面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向背面传递,被水冷 / 风冷系统快速带走(水冷效率更高,适用于高功率打标;风冷更灵活,适用于精密小件)。
例:打标 0.1mm 厚的钛合金箔时,背面贴水冷板可将热影响区从 50μm 缩小至 20μm,避免箔材因热变形卷曲。
- 局部液氮 / 干冰冷却:
对热敏感材料(如塑料、橡胶、复合材料),可在标记区域附近(距标记点 1-2mm)用微型喷嘴喷射液氮雾(-196℃)或干冰颗粒,通过低温介质 “吸收” 热量。标记时,热量会优先向低温区域(冷却喷嘴方向)传递,减少向材料其他区域的扩散(需控制冷却强度,避免材料因骤冷脆裂)。
利用气体流动或导热介质,引导热量通过 “对流” 而非 “传导” 消散,减少热量向基材内部的传递:
- 定向压缩气流(惰性气体优先):
在标记区域上方安装定向气嘴(角度与激光束成 30°-45°),吹送压缩空气(或氮气、氩气)。气流一方面可吹散打标产生的烟雾(避免烟雾吸收激光导致二次加热),另一方面通过对流带走表面热量 —— 热量随气流快速离开材料表面,而非向内部传导。
注意:对易氧化材料(如铜、铝),优先用氮气(惰性气体),避免气流导致材料表面氧化;气流速度需适中(0.5-2m/s),过快可能干扰激光光路,过慢则散热不足。
- 涂覆临时导热介质:
在标记区域周围涂覆高导热材料(如导热硅脂、石墨烯导热膜),形成 “导热通道”。打标时,标记区的热量会通过导热介质快速向周围(而非基材深层)扩散,降低局部温度(适用于厚材,如模具钢打标)。
扫描路径决定激光作用的 “时序与位置”—— 通过合理设计路径,让热量分散产生、避免在同一区域持续累积,从而控制热传递的 “集中方向”。
传统的 “逐行扫描”(如从左到右、从上到下连续扫描)会让激光在同一区域连续作用,热量沿扫描方向单向累积并深层传递;而间隔扫描(如 “跳点扫描”“分层扫描”)可分散热量:
- 跳点扫描:对离散图案(如二维码、点阵),不按顺序扫描,而是随机或间隔选择标记点(如先扫描奇数行点,再扫描偶数行点),让每个点的热量有时间通过冷却消散,避免相邻点热量叠加向中间区域传递。
- 分层扫描:对大面积图案(如 LOGO),将图案分为多层(如 3-5 层),先扫描第一层的部分区域,再扫描第二层的对应区域,每层扫描间隔 0.1-0.5s,让热量在层间扩散前被分散,避免热量沿 “厚度方向” 向基材深层传递。
对有精密结构的零件(如电子元件的标记区靠近引脚),可采用 “边缘优先” 扫描:先扫描标记区域的边缘(远离精密结构的一侧),让热量先向非关键区域(如零件的边缘)传递,再扫描中心区域。
例:在 PCB 板的芯片焊盘附近打标时,先扫描远离焊盘的标记边缘,热量向 PCB 板的非焊盘区域扩散;再扫描靠近焊盘的区域,此时因边缘已 “分担” 部分热量,向焊盘传递的热量大幅减少,避免焊盘因过热脱焊。
对厚材或高导热材料(如铜、铝),可先以低功率激光(正式打标功率的 30%-50%)沿标记区域边缘扫描 1-2 次,形成 “热缓冲层”:预扫描会让边缘区域轻微升温,形成 “温度梯度”(边缘温度略高于中心)。正式打标时,中心区域产生的热量会优先向已升温的边缘缓冲层传递(而非向基材内部),通过缓冲层的散热(如结合外部冷却)减少深层热传递。
材料的导热系数决定热量在其内部的传递速度 —— 通过局部调控标记区或周边的导热特性,可引导热量沿 “预设路径” 扩散(如向高导热区传递、在低导热区被阻挡)。
在标记区域与精密结构之间(如标记区靠近零件的轴承位),涂覆低导热涂层(如陶瓷涂层、有机隔热胶),其导热系数通常<0.1W/(m・K)(远低于金属的 100-400W/(m・K))。打标时,热量会被低导热涂层 “阻挡”,无法向精密结构传递,仅在标记区和涂层外侧扩散(涂层外侧可结合冷却进一步散热)。
在标记区域附近(非关键区域),通过预处理(如激光微刻槽、嵌入铜丝)形成高导热通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