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标效果是参数适配的核心依据,需从 “清晰度、完整性、一致性、外观质感” 四个层面检查,不同材料和需求的侧重点略有差异。
- 判断标准:
- 文字 / 二维码:笔画边缘无锯齿、无粘连,最小字体(如 2mm 字号)可清晰辨认,二维码扫码成功率≥99%;
- 图形 / 线条:直线无弯曲,曲线流畅,拐角无 “圆角” 或 “缺角”,精细图案(如 0.1mm 线条)无断连。
- 反面案例:参数不当导致的清晰度问题
- 功率过低 / 速度过快:线条浅淡、断点多,文字边缘发虚;
- 频率过低(金属打标):线条有 “颗粒感”,高频细节丢失。
- 判断标准:
- 深度需求(如金属深雕):用千分尺测量打标深度,误差需≤±0.01mm(按设计要求),且深度均匀无 “深浅不一”;
- 对比度需求(如塑料打白 / 打黑):标记与基材颜色差异明显(如黑色塑料打白色标记,对比度≥80%),无 “局部发灰”;
- 范围完整性:标记完全落在设计区域内,无 “超出边界”(过标)或 “部分缺失”(漏标)。
- 关键检查点:复杂图形的 “死角”(如小拐角、密集线条处)是否完整,避免因参数适配性差导致局部未打透。
- 判断标准:
- 同批次材料(同一规格、同一批次)连续打标 10-20 件,用卡尺 / 色差仪测量标记位置、深度、颜色,差异需≤0.02mm(位置)、≤0.01mm(深度)、色差 ΔE≤1(外观);
- 不同时间段(如间隔 2 小时)打标,效果无明显变化(排除设备发热导致的参数漂移影响)。
- 验证方法:随机抽取批量打标件的 “首件、中间件、尾件”,对比三者效果,若出现差异,说明参数稳定性不足(需检查功率稳定性、散热情况)。
- 判断标准:
- 金属材料:无氧化发黑、无变形、无毛刺,标记表面光滑(如需哑光 / 亮面效果,需与设计一致);
- 塑料材料:无烧焦、无熔边、无开裂,无异味残留(避免高温导致的材料分解);
- 脆性材料(玻璃 / 陶瓷):无崩边、无裂痕,标记边缘无 “白边”(过度刻蚀导致);
- 柔性材料(皮革 / 布料):无灼烧孔洞、无收缩变形,纤维结构无破坏。
- 禁忌红线:任何因参数不当导致的 “材料功能损坏”(如塑料开裂影响强度、金属氧化影响导电性),均判定为参数不适配。
除效果外,还需检查参数是否 “兼顾材料特性” 和 “保护设备”,避免短期效果达标但长期存在隐患。
- 核心逻辑:参数需与材料的 “熔点、导热性、耐热性” 匹配,避免超出材料耐受极限:
- 低熔点材料(如 PP 塑料、铝):若功率过高 + 速度过慢,会导致材料熔化、变形,判定为参数不适配;
- 高导热材料(如铜、银):若功率过低 + 频率过高,能量被快速传导分散,标记浅淡,需提升功率或降低频率;
- 热敏材料(如 PVC、皮革):若激光作用时间过长(速度过慢),会导致材料分解、变色,需加快速度或降低单脉冲能量(提升频率)。
- 检查方法:打标后观察材料背面 / 侧面,无 “热影响区”(如塑料背面出现凹陷、金属边缘出现变色带),即说明参数适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