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学系统中镜片污染、镀膜损坏、光路偏移等问题,会导致激光在传输过程中能量被过度吸收或分散,最终表现为 “打标无力” 或 “能量不稳定”。
-
打标深度过浅,甚至无明显痕迹
- 核心原因:
- 振镜镜片、场镜表面有灰尘、油污或烟雾残留(激光被杂质反射 / 吸收,能量衰减);
- 镜片镀膜磨损、脱落(如长期使用后场镜镀膜划伤,激光穿透时能量损耗超 30%);
- CO₂激光机的反射镜角度偏移(激光未完全反射至下一个镜片,部分能量逸散)。
- 典型场景:原本能在不锈钢上打深 0.1mm 的光纤机,因场镜积灰,打标后仅能看到浅淡印记,甚至擦拭后痕迹消失。
-
激光能量忽强忽弱,打标深浅反复波动
- 核心原因:
- 光学镜片(如振镜镜片)固定螺丝松动,工作时镜片轻微晃动,激光反射路径不稳定;
- 光纤激光器的光纤接头松动或污染(光纤是传输激光的核心,接头接触不良会导致激光传输效率忽高忽低);
- 场镜内部有气泡或杂质(激光穿过时能量被随机遮挡,导致输出能量波动)。
- 典型场景:连续打标同一批金属件时,前 10 个深度正常,后续突然变浅,再过几个又恢复,无规律波动。
光学系统中的光路校准、振镜扫描精度、场镜安装角度直接决定激光的 “落点准确性”,一旦出现问题,会导致打标位置偏移、图案变形或比例失调。
-
打标位置偏移(与设计位置偏差,如偏左 / 偏上)
- 核心原因:
- 设备搬运或震动后,光路偏移(如 CO₂机的反射镜移位,激光未对准场镜中心;光纤机的振镜入口红光偏移);
- 振镜与控制卡的信号线接触不良,扫描电机接收信号延迟,导致激光落点偏移;
- 场镜安装不水平(场镜与工作台不垂直,激光聚焦后落点沿倾斜方向偏移)。
- 典型场景:在软件中设定打标位置为工件中心,但实际打标结果偏向右下角,且所有工件偏移方向一致。
-
打标图案变形(拉伸、扭曲或比例失调)
- 核心原因:
- 振镜扫描精度下降(振镜电机老化、镜片松动,导致 X 轴 / Y 轴扫描速度不同步,如原本正方形图案变成长方形);
- 光路校准错误(CO₂机反射镜角度偏差过大,激光在 X/Y 方向的传输距离不一致,导致图案拉伸);
- 场镜选型错误(如用 100mm 焦距场镜打标超出其有效范围的图案,边缘因能量衰减和扫描角度过大而变形)。
- 典型场景:打标 “圆形” LOGO 时,实际呈现为 “椭圆形”,且横向拉伸明显;打标长条形文字时,两端字体变形、模糊。
-
打标内容 “缺边” 或 “超出范围”
- 核心原因:
- 光路偏移导致激光扫描范围偏移(如振镜扫描中心与场镜中心不重合,原本在工件内的打标内容,部分超出工件边缘);
- 场镜有效扫描范围不足(如用小范围场镜打标大面积内容,边缘部分激光未通过场镜聚焦,导致缺边)。
- 典型场景:打标 “ABCDE” 五个字母时,“A” 的左侧和 “E” 的右侧缺失,中间字母正常。
光学系统的聚焦性能(场镜焦距、镜片洁净度)直接影响激光的 “聚焦点大小”,聚焦效果差会导致打标模糊、边缘毛糙。
-
打标内容模糊,边缘无清晰轮廓
- 核心原因:
- 场镜表面有污渍或划痕(激光聚焦时被杂质散射,聚焦点变大,边缘模糊);
- 焦距未对准(激光聚焦点未落在材料表面,而是落在材料上方或下方,形成 “离焦打标”);
- 振镜镜片镀膜老化(激光反射时发生漫反射,无法形成清晰的扫描路径)。
- 典型场景:打标金属铭牌上的文字时,文字边缘呈 “锯齿状”,放大后能看到明显的毛糙痕迹,无法达到清晰的标识效果。
-
同一打标区域内深浅不均(局部清晰、局部模糊)
- 核心原因:
- 光学镜片(如振镜镜片)局部污染或损坏(仅镜片某一区域有污渍,导致该区域对应的激光能量衰减,打标变浅);
- 光路存在 “能量梯度”(如 CO₂机反射镜未调平,导致激光在扫描区域内能量分布不均,中心能量高、边缘能量低);
- 场镜内部光学元件移位(场镜内镜片倾斜,导致不同区域的聚焦效果不一致)。
- 典型场景:打标一块 20mm×20mm 的塑料板时,左上角打标清晰、深度正常,右下角却模糊、深度明显偏浅,且边界清晰可分。
光学系统的核心功能是 “精准传输激光→聚焦能量→控制扫描路径”,任何环节故障都会打破这一逻辑:
- 镜片污染 / 损坏 → 激光能量衰减 / 散射 → 打标浅、模糊;
- 光路偏移 / 校准错误 → 激光落点 / 路径偏差 → 位置偏移、图案变形;
- 振镜 / 场镜精度下降 → 扫描 / 聚焦不稳定 → 能量波动、深浅不均。
因此,日常维护中需重点清洁光学镜片(用专用无尘布 + 光学清洁剂)、定期校准光路,可大幅减少此类故障。若出现镜片划伤、振镜电机老化等硬件问题,需及时更换同型号配件(避免自行改装导致光路二次偏移)。

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公司联系,电话:13580828702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