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光打标的清晰度和边缘光滑度,依赖于聚焦后的激光光斑是否 “小而规则” 且 “能量分布均匀”:
- 理想状态下,经过洁净光学元件(反光镜、聚焦镜)的激光是 “平行光束”,其波前(可理解为激光的 “前进面”)是平整、连续的。
- 当平行光束通过聚焦镜时,会被精准汇聚成一个直径极小(通常微米级)的 “高斯光斑”—— 光斑中心能量最高,向边缘逐渐均匀衰减,形成 “平滑的能量梯度”。
- 这种光斑作用于工件时,能精准去除 / 改性材料:边缘处能量刚好达到材料的 “加工阈值”(如金属的汽化阈值、非金属的变色阈值),且能量变化平缓,因此打标边缘光滑、无毛刺。
光路中的污染物(如灰尘、油污、金属粉末、烟雾残渣等),会通过散射、吸收、不规则反射三种方式,打乱激光的原有传播规律,导致光束 “变形”:
- 作用机制:当激光遇到镜片表面的颗粒状污染物(如灰尘、金属粉末)时,会发生 “米氏散射” 或 “瑞利散射”—— 原本平行的激光束被颗粒 “打散”,部分光线偏离原光路,形成 “杂散光”。
- 对光束的影响:理想的 “平整波前” 被破坏,变成 “凹凸不平的波前”;光束不再是 “纯净的平行光”,而是混入了大量方向随机的散射光。
- 作用机制:油污、焦糊残渣等污染物会吸收部分激光能量,导致镜片局部温度升高(即使升温幅度很小,也足以让光学玻璃产生 “热形变”)。
- 对光束的影响:镜片的微小形变会改变其表面的曲率,相当于让 “理想的聚焦镜” 变成了 “不规则的曲面镜”,进一步加剧激光的发散和偏移,导致光斑形状扭曲。
- 作用机制:反光镜表面的油污或划痕(污染物长期附着可能导致镀膜损伤)会导致激光 “反射不均”—— 部分区域反射率高,部分区域反射率低;聚焦镜表面的污渍则会导致 “透射不均”,部分光线被阻挡,部分光线被透射。
- 对光束的影响:激光束的能量不再是 “中心强、边缘弱” 的均匀梯度,而是出现 “能量空洞”(被阻挡区域)或 “能量热点”(被散射汇聚的区域)。
被污染物破坏的激光束到达聚焦镜后,最终形成的光斑会出现两大问题,直接导致边缘模糊、毛边或焦斑:
- 理想光斑是 “小圆点”,作用在工件上的 “加工边界” 清晰;而被散射的激光聚焦后,光斑会变成 “不规则的椭圆形、多边形或模糊的弥散斑”,尺寸也会从微米级变大到几十微米甚至更大。
- 当这种不规则光斑扫描工件时,其 “能量边界” 不再清晰 —— 部分区域能量刚好达到加工阈值(形成有效打标),部分区域能量略低于阈值(打标不彻底,形成模糊边缘),还有部分散射光的能量在边缘形成 “过渡区”,最终表现为 “毛边” 或 “锯齿状边缘”。
- 污染物形成的 “能量热点”(散射光汇聚处),其能量密度会远高于正常光斑中心,当作用于工件时:
- 对于金属:可能瞬间汽化过多材料,形成 “凹陷式焦斑”;
- 对于塑料、皮革等非金属:会因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碳化,形成 “黑色焦斑”;
- 而 “能量空洞” 区域则可能打标不清晰,进一步加剧图案的不均匀性。
当打标塑料时,若聚焦镜表面附着了塑料燃烧产生的烟雾残渣(黑色焦糊物):
- 残渣会散射部分激光,导致聚焦后的光斑边缘出现 “弥散的光带”;
- 光带的能量不足以让塑料完全变色,但会使其轻微碳化,形成 “毛边”;
- 同时,残渣吸收激光后局部发热,导致镜片微小变形,部分激光被额外汇聚,形成 “能量热点”,在打标区域产生 “黑色焦斑”。

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公司联系,电话:13580828702;